你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啟動瀏覽器的JavaScript或是升級成可執行JavaScript的瀏覽器,以繼續使用PlayMusic音樂網 PlayMusic音樂網 - 《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文學 vs 音樂:知識的異想空間
會員登入
|
OR

社會文化 《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文學 vs 音樂:知識的異想空間
0
137

By ExpoFrontier

2018年2月17日 (六)

每一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不外乎在於出版界的版權推廣以及各式文化的重要交流匯集;不過,在汲取知識之餘,人們是否可以探聽出各種不同的「弦外之音」?這就需要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解力了。

這次書展之中,恰巧筆者有幸能參與幾場關於音樂與文學相關性的主題講座,本質上雖是新書發表活動,但講者在分享之餘,卻隱隱透露出許多別於音樂以外的各種知識,對於純研究音樂知識的人來說,當下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但接下來就要來談一些「弦外之音」:

《古典音樂知識外,陳述中的隱喻》

這一場是北藝大在國立大學聯合出版社,由北藝大音樂學院主持的《音樂美學》主題演講,從古典音樂的發展,到各式理論的延伸,幾乎無所不在,音樂系盧文雅主任在當時提到示範這些名曲的同時,也點出了奇美博物館見證世界音樂史的重要功績。

不過,音樂學院蘇顯達院長在補充盧主任所提及奇美博物館的故事時,刻意用了一個小典故,來解釋了為何現代會有「沙發洋芋片」(Couch Potato)這種英文單詞,其言下之意,似乎就是所謂的「一念之間,勤與懶的分界」。



《文學對音樂的看法:篇章成旋律,從往昔到現代》

ル:「そんな文学で大丈夫か?」
イ:「大丈夫だ、問題ない。」

如果有童年回憶的話,或許還能記得某些唐詩宋詞被鄧麗君用經典旋律詮釋的過往吧?不過,路程之中,遇見了一個有趣的案例……(下述以情境對話作為開場)

A:「這文學不錯,但,太接近樂評了吧?」
B:「那麼,怎麼辦才好?」
A:「如果能讓文學作品有旋律性,你考慮嗎?」
B:「那……我想想看……說不定可行?」

先提出情境對話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洪範書店創辦人葉雲平曾提及的「受眾群平衡」觀念,也是音樂人陳玠安的文學作品《在我的秘密之地》的相關創作背景故事。

其實取得一種所謂的「平衡」,真的非常難,記得葉雲平曾提及:「當時對陳玠安而言,不能寫成屬於音樂界的評論,又不能讓文學界看不懂陳述方式,這等創作的難度奇高無比,因為得失利弊的取捨非常不好處理,既不能失去音樂圈的立場,又不能讓外界認為『那不是文學』,於是才會考量《在我的秘密之地》作品中,以散文的形式,讓文字更具節奏性的可能;就好像西方文學《七殺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般,作者用音樂流派的概念翻轉文學印象的想像空間一樣。」

這就好像是:我們不一定要用傳統的閱讀來認識文學,用有旋律性的「音樂節奏」來認識文學,何樂而不為之?

《音樂在文學中的各種功能性》

既然是書展就一定是閱讀主題,但故事中運用的音樂元素,有時可以成為「劇情轉折點」。

《赫塞文學》和《刺殺騎士團長》這兩場專題的特徵,在於作品中所陳述的古典音樂代表作品,作為劇情轉折的關鍵元素;先不論結局好壞與否,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共通的特徵,在於音樂作品對於劇情發展的關鍵。

不過,兩者由於故事發跡背景的差異,在劇情設定的走向上,略有些微的差異;《赫塞文學》的部分,因為宗教背景的濃厚,在現場提出的案例中,是以一段虛構的人生,陳述文學解釋音樂的功能性;而《刺殺騎士團長》由於類似於「遊戲」的情境效果,反而是以「音樂作品」的元素,當成是故事劇情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結》

知識好像總讓人覺得如此單純,不管哪門領域,比比皆是;但是,很多故事偶有所謂弦外之音或其隱喻,通常這些都是純粹中的意外,或者是巧合;在經歷過訊息的接收之後,知識或許不再像是人們所想像地如此單純,反而更具有值得探究的淵源。

如果,有一天,在探究音樂背景之餘,或許,一定的機緣下,可能有機會遇上許多不同的音樂故事,或是其弦外之音,也許那些不一定與本家相關,但有朝一日,可能會是牽動本家故事發展的重要元素,因此,知識不再是純本家的專利,當經歷跨域的洗禮後,或許就有著各種不同的驚奇發展。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會員留言討論

 


一共有0則留言
同一篇文章誰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