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位出生於民國80年的男性而言,評論《我的少女時代》似乎不具參考價值,更別說這是一篇具影響力的文章。但回想起自己於《風中家族》的觀影後的感受,讓《我的少女時代》給予的情緒與種種,皆攪騰了腦中放在角落的留言,那是父母向我敘述的年代。
父母的成長背景,淒厲卻羞澀的歷程倒是讓人難以體會,直到觀賞《我的少女時代》才能夠稍稍理解父母曾經歷地過去。民國60年代,正值高中時期的他們,只有學業,其他一切都是浪費的年代裡,自己與長輩間的矛盾,叛逆期卻禁止叛逆時刻,戒嚴意識的縱橫仍然能夠活出屬於他們的時代,這點《我的少女時代》還原相當成功。
其實每一部精彩的電影都有一項共通點:故事的架構非常完整、精湛。而《我的少女時代》的劇本,呈現出非常良好的氛圍,觀賞時相當容易被劇情帶進。同時《我的少女時代》在還原時代的各項細節與主要結構的真實度,都完整呈現了年代的真實感。其中更不能忽略導演的雕琢,女性導演陳玉珊首次執導長篇電影,她似乎展現了一幅動態的優良成績,向我們敘述了自己與電影、自己與青春。
其實在諸多評論中,我們能夠發現相當有趣的共通點,只要一部電影由女性導演創作,似乎就能締造龐大的風潮,不論電影工作者或電影媒體,將更加觀注女性導演的各項行徑。例如:之前的上映的《格雷五十道陰影》以及後來進行變性手術的拉娜·華卓斯基,都讓電影媒體長期追蹤她們,並且《駭客任務》系列作後來也被歸類為由女性導演執導。
我的身分的確難以完整體會《我的少女時代》的細節與架構,我不曾經歷過的年代,少了靈魂的感觸多少都將受到駁斥。然而,卻恰恰呈現了年代的鴻溝,因為我非常清楚那個時代離我有些距離,當你出生在該時代尾巴,或許能給予一支非常有效的篩網,清楚地、細膩地看見了陳玉珊還原的成功及聚焦的圓滿。
我不是那個時代的成員,但我聽聞過他們經歷地每一細項,不論是讀過的教科書、體驗過的校規、師長間的訓斥、同儕的歧視與壓力都再再逐一詳細地告訴了我們:陳玉珊導演對於時代的羞澀與情懷,那不是一道詠嘆、也不是思念已逝去的青春,而是感激。感謝自己那時的天真與純真,讓她大步邁開向前的自信,當她有了自信回首青春,拍攝了青春也就完成了《我的少女時代》
我們能夠從分鏡的畫面發現:許多細節於現在不是如此常見,例如:我們已不太飲用的運動飲料、曾經流行的髮型、他們喜歡的文化、他們去過的地方,每一項細節皆透過《我的少女時代》呈現了對立,這項對立極為強烈,如此才呈現出我與那個時代的距離,從中體會當中的幽默與無奈、歡樂和憤怒,只有學業地年代。
雖然羞澀又青春,但《我的少女時代》進一步地提出控訴,控訴了我們的教育,不是每一位都應該活在同一個框架裡。這時才將我拉回現實,或許很諷刺,因為我們的教育從那時走到此時,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們依然沒有權力決定我們的角色,這項控訴使電影泛上了真實,原本的青春遭受侵襲,卻讓《我的少女時代》與我的鴻溝建立了一道橋梁,連結了兩個時代。
雖然無法深刻體會,但不論哪個時代都受到教育的殘害,也傳達了些許後現代主義的概念。然而,我們不能忽略陳玉珊導演如何還原女性,她以《我的少女時代》反璞歸真,女人回溯至女孩,再邁步成女性,每一個項目與橋段都能看見陳玉珊導演由心發出的感想,我非常開心,因為她說得很高興。
《我的少女時代》聚焦了學生時期的種種,並且準確、鉅細靡遺地雕琢了每一個畫面。眾人圍毆、毒打的分鏡更呈現力道了狂暴,一位女性導演能夠完成如此的力道,真是深感佩服。並且向他們曾瘋狂迷戀的《追夢人》致敬,她為電影的頃心盡力,都讓一位民國80年後出生的我語無倫次,即便我無法深刻體會,依然無法削弱陳玉珊導演於畫面塑造地種種成就。
另外一位功不可沒的女性電影工作者──監製葉如芬,不難發現《我的少女時代》當中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細節,我們會驚嘆──她是如何辦到的?為什麼他會出現在電影中?他的出現為《我的少女時代》增添了碩大的光采,並且展現編劇如何利用小細節說大故事,使這一部精湛的劇本圓滿地落幕。
若將《我的少女時代》以相當簡短扼要的形式來敘述,那──這是一部台灣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輕快的步調、幽默的劇情皆再再提出新的窗口回顧了青春,不僅青澀也非常少女。她們的天真、清純建立了一種獨樹,為台灣電影激發了新的道路與光采,更重要的是《我的少女時代》綻放了女性、女人、女孩三項概念,也綻放了陳玉珊導演與葉如芬監製達成地碩果。也奠定台灣的女性電影工作者。
圖片/影片來源: 華聯國際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 Movie 音樂社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