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日)
為鼓勵國內跨域藝術創作,提供科技藝術團隊更多實驗創新的支援,文化部規劃「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透過甄選實驗計畫、辦理系列講座及工作坊、舉辦小型媒合會與連結實驗資源等,期待更積極回應與協助國內科技藝術創作、發展的需求。今(26)日開始為期2日的「數據驅動藝術」講座及工作坊,特地邀請日本跨域創作頂尖團隊Rhizomatiks Research的靈魂人物真鍋大度及石橋素,以數據驅動藝術為題,交流國際科技藝術發展趨勢。
文化部表示,科技藝術的創生發想,來自藝術與科技間持續的碰撞、反思與對話。自99年起以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協助成熟團隊發展及創作完整作品之外,文化部目前推動的這項科技藝術輔導計畫,是希望尋覓及培育新興科技藝術創作能量,對具發展潛力的科藝團隊所提實驗構想,提供技術輔導、資源整合及專業諮詢,協助創意實踐。同時,以共創、實驗性為核心,邀集國內外科技藝術與文化、研究等跨域工作者參與講座及工作坊,希望促成臺灣的科技藝術創作在量變外的質變思考。
講者_真鍋大度
講者_石橋素
「數位驅動藝術」講座及工作坊於5月26日及27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各界反應相當踴躍,超過110人參與講座,另有30名科技藝術、流行文化、表演藝術等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參與工作坊。本次講座由二位大師剖析近年經典合作案例,分享科技藝術如何融合流行文化、表演藝術、商業應用及人文關懷,並進一步藉由工作坊的引領,讓參與者透過感應器收集數據,經由程式的協作,以數據趨動聲音、燈光、機械設備等複合媒材,轉化為藝術形式的呈現,初探大數據驅動文化藝術創作的可能性。真鍋大度強調研發先行的重要性,表示該團隊會觀察趨勢,主動思考題目進行調查及研發,甚至找供應商一起開發;待有合作或委託計畫上門洽談,就可迅速運用既有的研發結果。
在今日講座開場中,文化部代表藝術發展司梁晉誌副司長出席致詞表示,數據已成為資訊時代的原料,累積出的巨量數據深刻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思維。對政府跟企業來說,大數據是瞭解民眾、城市與國家需求,提升服務品質及幫助決策的媒介;對一般民眾而言,大數據的廣泛運用,已逐漸進入生活及消費的各個面向。在數據影響的驅動下,文化藝術也將產生重大改變,期待透過這兩天的活動促成更多思考與產出。
由真鍋大度及石橋素擔任總監的Rhizomatiks Research,以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研究為出發點,專注在媒體藝術、數據藝術與其他跨域合作,近年將創作領域擴及至流行娛樂。該團隊在講座分享各階段的創作,早期的作品已開始關注人文和科技的結合,例如以地球儀為媒介,當民眾轉動地球儀選擇喜歡的地區或城市,投影幕就會出現曾在當地拍攝的影像,讓民眾宛如親臨現場。近期Rhizomatiks Research則專注於研究AI與機械學習編舞,透過 AR擴增實境與 CG動畫合成構成舞蹈演出的實驗,顛覆科技與人文的關聯性。Rhizomatiks Research作品以數據驅動構成鮮明的創作特色,結合軟硬體開發,藉由設備偵測與擷取的數據,透過程式轉化,呈現融合現實環境又具奇幻感的即時體驗。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副司長梁晉誌(右1)_、石橋素、真鍋大度、計畫主持人蔡宏賢(左1)合影
文:PlayMusic編輯部 資料/照片:文化部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