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Damien Rice,可能不算太多人知道。就算知道,可能也是藉由倪安東在星光唱的Blower’s Daughter才稍有涉獵。其實這位多才多藝的愛爾蘭的歌手早從90年代就已經開始表演,身負吉他、大提琴、鋼琴、打擊樂器、等才藝,還寫得一手詩情畫意的好詞(有名的歌曲多是怨曲或恨歌)。儘管當時的樂團Juniper有些名氣,但Damien Rice本身卻要到2001年才因為Blower’s Daughter而成名。
成名到現在Damien只出了兩張專輯,表演的場數卻很多。帶著自己融合了民謠風、獨立音樂、Alternative、以及音效等融合風格行遍世界大大小小的音樂節、小型演奏會等,擄獲無數粉絲的心。Damien的歌曲可以冷語反諷、清新真切、可以狂暴激越、也可以特異獨行。發自對音樂和生命的執著和熱情對歌迷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如他的Elephant,每次聽都會牽動筆者的情緒,回憶起自己曾發生過類似的往事,而淚下。
筆者一直都喜歡Damien Rice的現場表演勝過錄音版本。現場表演更能聽出,同時感受他的激情。市面上有不少流通的現場演唱版本,而筆者要介評的的就是2007年的BBC4 Session-我最喜歡的一場演出。
儘管當時Damien跟團中負責女聲的Lisa Hannigan的合作關係已經走到盡頭(Lisa在同年單飛,合作關係觸礁後兩人這幾年來從不曾對話過),但是兩個人在這次表演中還是搭配無間。而大提琴手Vyvienne Long柔情萬分的演奏、鼓手Tomo如樂團主引擎般的驅動著節奏的表現、還有貝斯手Shane Fitzsimons為樂曲鋪下深沉穩定的基礎都讓這場表演成為了不滅的經典。(當然也要感謝BBC工作人員讓現場的聲音如此震撼)。
BBC4 Live Session – Damien Rice
1. 醞釀著,即將爆發的Volcano
開場就是火山這首歌。非常規律的A-B-A-B-橋段-B變化的旋律。由吉他跟音效起頭、大提琴的牽引入主題。這首歌像許多Damien Rice一般在橋段開始情緒漸強,而且是一層強過一層。由於Damien Rice不太解釋自己的歌詞有著什麼樣的背景故事,而填詞方式由極近於現代詩的寫法,筆者和其他網友都只能以自己的想法去詮釋。對我來說,這首歌的歌詞敘述著愛與被愛的矛盾心Damien Rice象徵著被愛的一方,不敢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感情,而試圖讓愛著自己的人退卻,因而有著 “What I am to you is not real. What I am to you, you do not need. What I am to you is not what you meant to me.”的低語。象徵勇敢放手去愛的Lisa Hannigan則是不顧一切的去付出、去愛。就像火山一般的猛烈。
與原版本不同處:在曲目的進行和編曲上面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但是BBC版本真的就像即將爆發的火山一樣猛烈,歌曲的Tempo也快些。尤其在最後一段。貝斯的節奏感也更強。
2. 充滿疑惑的Delicate
歌如其名,這首歌是支細緻的小品情歌。最讓我震撼的特點是Lisa Hannigan在後半段的背景和音,像是給予靈魂救贖般的天籟。詩畫般的押韻歌詞不斷得在探索為何自己能夠得到如此的溫柔,對著細膩柔情的來襲在熱愛之於卻又有著小心的懷疑。懷疑自己何德何能去得到這樣的愛。
與原版本不同處:沒有太大的變化。
3. 率性直接、灑脫的Woman Like a Man
這首歌聽Live版的真是暢快淋漓。從一開始的低吟如果不去注意歌詞的話會有點悶,但是到了副歌部分funky的貝斯段落乃至於中段開始的distortion跟吼叫之後整個情緒都爆發出來。這首歌詮釋的對象到底是個拜金的性工作者還是一個在各方面都欲求不滿的女人?這可能要問Damien Rice才會知道。不過“You wanna get burned. You wanna get turned. You wanna get fucked inside out”以及“I’ll get a cheaper ticket next time”都可以看出他意圖指像的目標。另外就是這首歌的貝斯很重,喜歡聽節奏感強的Alternative Folk Rock應該很喜歡。
與原版本不同處:最大的不同點是原版本的編曲更貼近Folk Rock。還有在橋段的部分,原版本是用假音,不同於BBC版的嘶吼。聽過之後更會覺德風格迥異。我個人是偏好Alternative Rock就是。
4. 喪失摯愛卻不知其由的Lonely Soldier
這首Lonely Soldier就像是時常在民謠歌曲中時常會聽到的獨奏獨唱,以及敘述著白話詩般的故事情節。Damien Rice並沒有對這首歌的詞意作過解釋,而在網上有這數十種網友的解釋。在我自己的感觸,這首歌就像是個一對母子的對話。一個闖蕩在外卻無法混出名堂來的男孩(“Good eyes, see nothing to shoot”),回到家像發現自己愛人的死去(“She died with her hand stretched out”)。問自己的母親發生什麼事,她母親則是以“May you be satisfied to never know why. Sometimes, someone just wants to die”, 以及“There’s always someone careless with glasses. There’s always questions that you don’t wanna ask”來間接影射他才是她在失意和疑惑中死去的主因。
與原版本不同處:原版本有Christy Moore獻聲。在副歌的合音上更加完美,有Folk Music加上gospel choir風,但在其它部分則是大致雷同。這首歌來說,我是比較喜歡原版本的。那合音真的太美了、太悲傷了。
5. Blower’s Daughter到底是誰
倪安東讓這首歌在台灣的音樂圈中迴盪。儘管我始終認為倪安東的唱腔絕對能拿99分,但是在感情的表達上,Damien Rice的原唱卻是遙不可及。像Damien這樣一個性烈如火的,以感情為生命動力的音樂家,才有能力唱出這樣的令人不得不在心中發生共鳴的歌聲。另一點就是在Damien Rice的版本裡有著大提琴的柔韌音色,也有多出一段Lisa Hannigan那象徵(或是Damien Rice的自我想像)The Blower’s Daughter心境的歌詞。這才讓這首歌得以完全。而對於這首歌的靈感也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覺得是Damien Rice暗戀自己直笛(吹奏木管樂器的人也叫Blower)老師的女兒、有人覺得是一個古老的同名故事,敘述著對於一個玻璃師(Glass Blower)女兒的迷戀、也有一個說法則是Damien Rice以前曾是個電話保險業務員(Blower是舊式電話的俗稱),有次聽到一個甜美的聲音而從此開始迷戀她。無論是哪個故事,我都認為Damien Rice寫出自己(學徒)的狂戀與對方的推拖和抗拒。而這樣的迷戀,既使是the blower’s daughter的拒絕就像一盆cold water一樣的要將他驚醒,the pupil(Damien Rice自己)依然 in denial(冥頑不靈)。甚至說服自己那位女生其實只是在隱瞞自己的心意,當Lisa Hanningan唱出“Did I said that I loathe you?Did I say that I want to leave it all behind?”其實只不過是那位Pupil試圖自我安慰的一種想法。
與原版本不同處:基本上除了在BBC版的The pupil in denial上Damien Rice是用吼叫的之外沒有什麼大不同。不過在原版本中Lisa Hannigan的美嗓可以聽得更清楚。
6. Coldwater包覆著
這是我接觸到Damien Rice團隊後聽到的第二首歌。當時被這首歌驚嚇到了。因為它在最後爆發出的能量不下於Woman Like a Man。從一開始的低語,到後來的釋放經歷了好多層的累積。尤其在橋段中Damien Rice加入了南華蓮花妙法經的層疊,以及最後一段的即興打鼓,無不高亢激昂。最後結束在大提琴的柔和音色中,寫下一個極大反差的句點。歌詞上同樣是有很多不一樣的解釋,有些人說道這首歌是在描寫一個在極度失意落魄中祈求上天救贖的人;卻也有人認為這是在描寫一個在模糊不定的感情中掙扎的人,在請求自己迷戀的人真正接納自己,並在失意之時不斷的尋求神的幫助來安定心境。
與原版本不同處:原版本並沒有南華蓮花妙法經和後來的嘶吼。對我來說,聽起來雖然好聽,但是卻沒有BBC版本的獨道特色和震撼力。果然,少了經文就讓一切都差了那麼多。BBC版本是一定要聽的。
7. 猶如一顆炙熱的砲彈 Cannonball
比較清快、正面、積極的一首歌。也是我聽Damien Rice的歌以來最喜歡唱的一首。曲調簡單。而且跟之前幾首A-B-A-B-橋段-B的風格不同,中間沒有solo甚至多餘的橋段。整首歌除了樸素還是樸素。歌詞上也沒有太多救贖、哀怨、疑惑等情緒。反而是表明因為知道自己情感太過強烈而小心翼翼的不去嚇到自己喜歡的人(It’s not hard to fall,and I don’t want to scare her。It’s not hard to fall, and I don’t want to lose)。這其實也時常發生在筆者自己身上,所以會有如此的共鳴。
與原版本不同處: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由於Tempo比較快,聽起來也有比較輕快的感覺。我個人是比較喜歡BBC版的。
8. 失去靈感時要找的朋友是個Eskimo friend
這首歌緩慢而平實,但是卻是很讓人感動的一首歌。我相信各位,音樂家與否,都一定嚐到過頓失靈感的滋味。在那樣的時間,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做不對。拍出來的照片沒創意,詩寫得沒意境,歌唱得也枯燥乏味。這就是Damien Rice那時感受過,而在走出那短暫的困境後寫下的一首歌。編曲上也是跟其它大部份的歌曲相像。直得一提的是在橋段中的芬蘭語。那段充滿了救贖的意味,在江郎才盡的時候似乎找到了靈魂的寄託。
與原版本不同處:原版本的橋段是由Doreen Curran以古典歌劇的方式搭配上是內管弦樂唱的,跟Lisa氣若游絲的聲音大不同。論氣勢,原版本的格局很大,尤其在橋段。BBC版本比較抒情一些。
9. I Remember從內斂的深情到猛暴的激情
歌曲開始的吉他旋律,鋪陳了後半段大提琴的不斷重複主題旋律。前半段Lisa Hannigan真情而溫柔的音色對應了後段Damien Rice火爆而激越的叫喊。歌詞也從前段I remember的一切都美好,到後面要分離時的憤恨。對立和掙扎不斷在這首歌中浮現。編排上前半段用了原音重現的吉他配上清唱,後半段則由在橋段中由Damien Rice再次用上漸層重疊的distortion,配合上大提琴的slide,Lisa Hannigan的呻吟,還有看似零落卻充準確擊在需要被填補的空洞中的鼓擊。不多說,聆聽這首歌絕對會帶來聽覺震撼。
與原版本不同處:首先是在Damien Rice主唱部分。原版本中Damien Rice一開唱時並沒有太多壓迫感,反而是比較有點沒精神。但在BBC版本上卻給了一種沉重的壓力。而在之後的橋段,原版本有用室內交響樂做出混亂音效(感覺變得像Pink Floyd),而BBC則是用大提琴詭異的slide代替。而結局,原版本就從橋段中fade out,而BBC卻是回到副歌處,把狂野發揮到最高點。
結語:BBC的專輯在現場音效上真是無懈可擊。Damien Rice也在自己的歌曲中作出不同風格的詮釋。對於喜歡Damien Rice的樂迷,喜歡Alternative跟Folk Rock的樂迷,這張現場音樂專輯絕對是不容錯過。也希望每位樂迷聽了之後都有自己對這些歌曲的感受與詮釋。
(撰文:Tienner 圖片來源: BBC 影片: DJMARECK / YouTube)
Tienner's 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TIENNER
奇摩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tieneich-tieneich/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 Music 音樂社群網站』
目前無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