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pg&w=250&a=t)
2017年11月4日 (二)
曾於2012年和2014年發行過兩張專輯《吟遊詩人》、《愛情童話》的歌手張心柔,二十歲時是個叛逆少女。從小學習古典音樂,高中開始寫現代詩,到大學嘗試用吉他創作歌曲,唸的是師大音樂系,一路走來看似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是師長眼中的資優生,但從大學開始,接觸了更多外界的文化養分,漸漸發覺學校教育與內心的渴望發生了衝突。為什麼我們生在這片土地上,卻從來不了解它?為什麼我們在學校學的東西,離生命這麼遙遠?為什麼我們被要求遵循某些規則教條,而不是鼓勵思考與創造?於是,她辦了休學,背上吉他離開台北,自此踏上了在台灣的吟遊之旅。新的環境總是會帶來不同的刺激。隨著行旅的腳步,心柔一步步深入台灣中南部的城市與鄉村,古鎮的風光,鄉間小路的溫馨,別具特色的背包客棧和獨立書店,隱居山林的藝術家,為家鄉努力不懈的社區營造工作者,積極為社會發聲的詩人,從事自然環境保護、耕耘在地農產的實踐者,原住民音樂家⋯⋯都是啟發心柔創作的來源。當年所寫的歌曲如今匯集成《棕髮少女》這張新專輯,於27日正式數位發行。隨即展開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巡演。11月1日、3日、10日分別在嘉義洪雅書房、台北女巫店和高雄In Our Time初登場,接著到北京、天津、青島、濟南、西安、武漢、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巡迴,12月22日台東鐵花村亦有演出,敬請期待!
《棕髮少女》專輯名稱取自德布西的同名鋼琴曲,但與原曲並沒有直接關聯,這個形象被創作者用來指稱一個西拉雅族的女子,生於島嶼西南部平原,善跑,浪漫又感性,喜歡用舞蹈表達自己的感情。青春的印象,情感的神秘,有對自身文化脈絡的探問,也有對沿途風景的由衷讚嘆。這是詩人對島嶼和社會現實的最初感受:土地,不在他方,就在我們腳下。心柔的母親來自台南,具有平埔族血統,這趟流浪和創作之旅即是對土地之根的回歸。
《棕髮少女》專輯首波推薦歌曲〈角落的咖啡店〉,是心柔就讀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的同窗好友鄭亦妡(原名張蕙璿)所創作,她也是心柔頗受歡迎的作品〈致伊人〉、〈溫柔的手〉的作曲者。大學時,心柔和幾位好姊妹時常利用課餘在學校附近的咖啡館聚會,談論各自的音樂夢想,分享日常瑣事的酸甜苦辣,交換友情與愛情的秘密。畢業以後,大家各自在不同的國度追逐事業生涯,四散在世界各地:英國、美國、德國⋯⋯見多了世俗人情冷暖,卻難忘當年那一份相知相惜。這首歌也企圖連結台灣在地的人文,從咖啡館開始發現更多美麗的角落和故事。
2014年發行《愛情童話》後,心柔也嘗試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創作。休學兩年後回去完成學業,並於2014年秋天到北京做交換生,期間於北京許多live house和咖啡館演出,認識了不少音樂人朋友,最近幾年也到中國大陸演出多次,亦有足跡遍及全國的巡演,將吟遊詩人的腳步延伸到更廣大的土地。獨立策展「新台灣民歌女聲」音樂祭,目前已於高雄和台北舉辦過兩屆(2013、2016)。更於去年發行個人第三本創作詩集《寅》,由秀威資訊出版,以「黑夜裡的歌唱」為發想,有流浪旅途的心境,有愛情的詠嘆,也有抒寫行腳台灣和客居北京所看見的種種美麗風景。
張心柔與漂鳥樂團,新專輯《棕髮少女》已於27日數位發行,隨即展開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巡演。11月1日、3日、10日分別在嘉義洪雅書房、台北女巫店和高雄In Our Time初登場,接著到北京、天津、青島、濟南、西安、武漢、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巡迴,12月22日台東鐵花村亦有演出。心柔將這張專輯題獻給在流浪路上給予她指引和幫助的詩人吳晟老師和其女吳音寧,以及所有在島嶼各地默默為自然環境和文化努力的朋友。希望能帶領大家聽見一個可愛又充滿人情味的台灣。實體專輯發行消息與其他最新資訊,還請關注官方粉絲專頁「張心柔與漂鳥樂團」。
《棕髮少女》獻給深耕土地文化的朋友,首推〈角落的咖啡店〉述說姊妹淘之情
張心柔與漂鳥樂團
文:PlayMusic編輯部 資料/照片:StreetVoice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