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 (五)
裘德的作品與聲線,皆帶有一種疏離的高級感。
他自如的吟唱即是鮮明特色:
首張專輯在毫無宣傳下入圍金曲獎,
後續作品也始終維持高水準。
如今第四張專輯【離開銀色荒原】,
從私密的人生探究,
拓展成一場音樂劇般的玄幻旅程。
【離開銀原色荒】攜手老搭檔葛大為、李格弟,描繪出宏大的故事背景,
並邀請吳青峰、孫盛希共遊其中,
使專輯風格更加開闊。
聽眾不僅能重溫裘德擅長的融合爵士與 R&B,
甚至連初試的拉丁風格也廣納其中。
此外,專輯故事架構清晰,
隨曲序推進能聽見時間的流動,
並從中探討「永遠」與「乏味」之間的互斥,
使這張作品不僅輕鬆可聽,
也經得起聽眾反覆深讀品味。
專輯序章《銀色荒原》,主角隨琴聲躍上舞臺。
編曲從不協調的和絃,
逐漸轉為暖色調的管弦樂,
宛如歌詞中機器人逐漸化為真人的過程。
作詞人李格弟太擅長奇幻寓言主題,
文字平實,毫無造作空間,
俐落建構出結合科幻與哲學的愛情故事。
隨物換星移,銀色荒原褪色成《火山灰》。
裘德將聲音處理得極「幹」,
更凸顯出遺憾與哽咽的情緒。
讚頌離別的《春天的臨終》,
重提專輯「永恆而乏味」的核心命題,
以爵士為骨架,配合「春風」的東方意象,
兩相結合令人印象深刻。
編曲輕巧隨性,讓離別顯得舉重若輕。
後半的效果器如風暴般,將聽眾捲入《飛鳥在風暴中》。
此曲從前奏便野心勃勃,
豐沛的樂器堆疊出電影配樂般的張力,
甚至加入一句「夜後」詠歎調的唱段。
隨後聲響收幹,將聽覺聚焦于裘德的聲音,
這才發現:他的嗓音代表歌詞中的飛鳥,
而樂器聲響則營造出風暴的兇險。
歌曲設計相當了得,
聲效複雜卻不相爭,展現了裘德出色的製作才華。
自《奇卡奇卡》起,專輯由冷轉熱,
這也是裘德少數以節奏為主導的作品。
在拉丁奔放的氛圍中,藏入長笛的細膩線條,
成功融合不同風格,也成為專輯重要的風格轉折。
與吳青峰合作的《變色龍》,
意外以 Bossa Nova 輕盈拍打出童趣感。
兩人聲線如變色龍般切換自如,
刻意鋪陳的合聲成為歌曲亮點。
同樣充滿童趣的《沒有羊的牧羊人》,
用音樂表現牧羊人意外獲得閒適的雀躍。
除了以經典管弦樂構建圓舞曲節奏,
前半段穿插的羊叫聲與後半段的效果器,
也頗具畫龍點睛之妙。
另一首合唱作品《請求迷失在七月森林》,
回歸裘德擅長的流行爵士。
演唱上孫盛希的聲線似乎更靠前,
略為壓過裘德,主次稍顯失衡,
但整體仍精緻典雅。
《我們不要躲雨了》是專輯中最具當代感的作品,
樂隊式編曲讓人如臨現場,
充滿彈性的鼓點為歌曲注入都會氣息,
也暗示這場旅程即將走向終點。
最終,聽眾被送至《尋找一片青草地》的鬆軟之中。
歌曲延續前作下雨的主題,
前奏由雨聲與鳥鳴開展,
雨停後,弦樂姍姍來遲,
在耳邊織就一張柔軟的床。
從專輯開頭不協調的電子聲響,
轉換為溫潤的真實樂器,
裘德以極其浪漫的方式為故事收尾。
聆聽【離開銀色荒原】時,腦中畫面紛呈:
一時是《綠野仙蹤》的鐵皮人在草地上行走,
轉念又想到電影《變人》中男女主角的真實情感。
裘德運用大量細緻迷人的樂器,
為聽眾準備了一出好戲,
也令我不時聯想到許哲珮先前發行的【樹洞裡可以悲傷】。
兩者皆透過樂器營造出專屬的童話世界,
讓聽眾大飽耳福。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