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並不理解張惠妹為何要在2009年弄出一個分身阿密特,當時想著這一定是噱頭,這一定是故作姿態,這一定是巧借名目鹹魚翻身。而這些年被“本尊”、“分身”的稱呼反復洗腦之後,似乎也能理解張惠妹為什麼非要弄出個分身阿密特。每一位歌手都有發展上的激進期,誰也忍受不住從一而終的特色,只要有改變,有顛覆其實不就能看作是個人在音樂中的分化。只不過,不是每一位元歌手都會如同張惠妹這般認真,非要把“本尊”、“分身”分得清清楚楚。當然張惠妹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她如此大費周章地玩出一個分身,本意上不就是為了保留音樂中最本色的張惠妹?
可是張惠妹忘記了,“本尊”也好,“分身”也罷,本就是一體而生的產物,有時候越是想要刻意地分清楚,反而留下的交集就越多。什麼才是張惠妹的本色,什麼才是阿密特的風格?想必張惠妹自己也說不清楚吧,若以音樂風格劃分,如果流行的就是張惠妹,個性、另類的就是阿密特,那麼阿密特的《掉了》算是另類嗎?難道不算流行嗎?那麼張惠妹的《都什麼時候了》就是流行嗎?難道不能算個性嗎?根本就沒有辦法去劃清界限,於是不得已的交織就成為了必然,簡單地說,來到《偏執面》專輯的時候,張惠妹儼然已經無法掌控大局,甚至還有些失控了。
沒錯,是必須要用張惠妹失控這樣的字句去形容,因為反復強調的是,《偏執面》是一張很張惠妹特色的作品,因而阿密特是不應該出現的,儘管張惠妹失控就是因為阿密特的不安分所致。張惠妹其實在踩界,如果這是一張很張惠妹式的專輯,那麼就應該有很多張惠妹特色式的作品,無論快歌,無論慢歌都應該如此。可事實上,《偏執面》專輯並非如此,意外的是專輯中的慢板作品大多都不是預期,所期盼的“妹式”情歌幾乎都沒來,別說還有《三月》,還有《自虐》,請允許俗氣地說一句,理想中的“妹式”情歌難道不應該是《我最親愛的》、《聽海》這樣的作品嗎?張惠妹之所以要保留這塊“本尊”的招牌難道不是為了有理由、有機會唱這樣的歌曲嗎?根本不需要很多,哪怕一首都可以,所以本天真的以為《這樣你還要愛我嗎》是那最純粹的一首“妹式”代表作,卻被歌曲結尾部分有意帶出的高音,刻意擺姿態的編曲給嚇跑,到頭來在《偏執面》專輯中算得上比較“妹式”作品的還是那首差點就要被拋棄的《自虐》。
慢板作品中很難尋覓到純粹的“妹式”風采,快板作品倒是充分地保留了張惠妹的本色。沒錯,在表達方式上,這些快板作品都很張惠妹,可是也會發現,如今張惠妹的快板作品不再如從前那般只是以洋溢熱情,散發活力為主,她是有心要闖進電子舞曲的領域,這才會有了《偏執面》專輯中大篇幅電子舞曲作品的登場。張惠妹涉足電子舞曲領域還是太晚,儘管她所涉獵的風格並不少,Dubstep、House等都出現在了專輯之中,可是跟風嫌疑太重,創新性太弱且編曲、製作不給力,從而導致這些舞曲作品都充滿著濃郁的“台味”。而更應該要嫌棄的是這些舞曲作品歌詞的直白、弱智甚至是低俗,《飛高高》的性暗示,性挑逗;《跳進來》的傻冒、弱智;《前進烏托邦》、《Booty Call》的沒營養、無聊,這些形容詞就是對這些歌詞過濾之後所留下的真實面貌。相比起《偏執面》專輯的前部分,這水準也差太多了吧?張惠妹有心在專輯的前半部分抬姿態,擺架子,卻在下半場自己拆自己的台,整出的這一首首俗氣的快歌作品難道是為了進軍夜店?還是認為這樣才夠親民,才是接地氣?若是真心想找回屬於張惠妹的感覺,也許《狗》能夠滿足所有,聽這首歌讓人想起了張惠妹從前的一些作品,一如《寂寞保齡球》,那味道,那風格,那風采很熟悉,於是才有了回味的理由。真是難得,在這麼講究各種分裂,各種跟風的《偏執面》中會有這麼一首作品的存在,這是張惠妹在這張專輯中帶來的最大安慰。
不知道在聽完《偏執面》專輯後是否會覺得張惠妹要玩“本尊”、“分身”的遊戲根本就是多此一舉?也許張惠妹沉迷的只是角色扮演,身份對調吧!事實上,要清楚地劃分“本尊”與“分身”談何容易?而其實不管分裂與否,喜歡她的人都會欣然接受她的一切,因為大家都明白由始至終這些角色都是由她一人所分飾而出。因而相比起人格分裂,或許最不能接受的是一張專輯中的水準分裂吧?到底是要高大上,還是要低土俗?魚肉、熊掌不可兼得,難道魚肉與熊糞就應該兼得?誰又喜歡一邊吃魚肉一邊聞熊糞?就算張惠妹不讓聽歌的人格分裂,聽歌的人也許都會精神錯亂。這樣的張惠妹不是不敢愛而是不知該從何愛起!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 Music 音樂社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