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usic Picks
2016年9月22日 (日)
去年的《Addendum》是麥浚龍近年最商業化的作品, 市場反應不錯, 但以質素計, 卻肯定未及前作. (《羅生門》絕對拖低了整體水平)
翻過附錄之後, 麥浚龍寫下新一章 -- 《問世》, 英文名為《Evil is a point of view》, 從碟名已經睇得出講價值觀. 雖然製作概念與《Addendum》同期形成, 但不論題材及音樂都較為暗黑, 即是偏向他近年的個人風格. 愛聽《耿耿於懷》三部曲的, 聽得慣嗎?
《問世》的最大賣點, 由頭到尾都在於它的概念. 故事講述一個「離經叛道」的愛情故事, 男女主角本是劊子手及雛妓, 後來成為和尚及比丘尼. 愛本無罪, 但礙於二人的特殊身份, 他們相愛不為世俗接受, Evil其實is a point of view, 不是全部.
全碟的歌詞由林夕及周耀輝負責, 林夕描寫劊子手, 周耀輝刻劃雛妓. 林夕筆下的劊子手, 負責斬殺清末「戊戍六君子」譚嗣同, 《劊子手最後一夜》描繪他斬下譚嗣同首級後的心路歷程. 本應見慣死亡的他, 被譚嗣同英雄就義觸動, 反思人生. 此曲的編曲柔和而帶點哀怨, 麥浚龍柔弱的唱腔與劊子手飽受創傷的心靈吻合, 是碟中最能反映劊子手心態的其中一首.
緊接的《初開》介紹女主角出場, 周耀輝用上「裂開」形容雛妓初經人事, 主軸是雛妓的忐忑心情, 對未來全無掌握. 流行度較高的旋律及編曲, 讓這個題材較易入口. 更直接及大膽的是《呻吟》, 顧名思義講魚水之歡, 記述雛妓下海後與同性交媾, 首嚐快感, 冀獲得肉身及心靈的自由. 編曲以鋼琴為主, 初中段偶而用重力彈奏, 令歌曲明顯比《初開》凝重, 至末段, 幾下輕輕的琴聲及略帶歡愉的鳥鳴, 帶出雛妓的情緒變化, 令雛妓的形象更立體.
至於劊子手, 此時已剃髮出家. 《髮落無聲》的琴聲, 一下又一下, 猶如木魚聲. 環境清靜, 然而劊子手心境未靜, 許哲珮的編曲帶著悲傷, 帶出劊子手未忘前塵. 與盧凱彤合唱的《如髮》, 道出雛妓削髮為尼的經過. 毛髮漸生, 雛妓日漸成長, 對人生越加反思, 前段的編曲用上電子鼓, 慢速敲擊, 每一下都像是一記鞭, 反映雛妓為塵世所壓迫. 未能參透情與慾, 雛妓決定削髮為尼. 編曲由此變得激烈, 代表生活翻天覆地改變, 及後重歸平靜, 並以鐘聲作結. 陳珊妮, 孔奕佳及王雙駿的編曲做得用心, 宗教味濃. 比丘尼的生活本應《清靜》, 但此曲的編曲絕不平靜, 多層混音形成雜音, 突顯比丘尼即使出家, 凡心還是未泯.
出自林夕手筆的《如來像去》及《你前來 我過去》, 交代兩位主角偶然相遇後, 抵受不住情慾引誘的情景. 《如來像去》以acoustic結他開場, 隨後加入電音, 象徵和尚動了凡心, 不再單純, 此類曲式出乎意念地適合麥浚龍. 和尚在《你前來 我過去》重遇比丘尼, 情難自制. 縱然知道這是犯禁之戀, 仍認定與比丘尼相戀比生死重要. 此曲的旋律及編曲沒那麼暗黑, 加上情愛包裝, 屬碟中的大路之選. 《不了》的編曲也較淡, 比丘尼認愛後, 開始思考後果, 有種黎明前的平靜感覺.
專輯的重點在於最後兩首歌. 禁忌之戀被揭破, 和尚的結局來臨. 《孽》以「大地儘是菜市口」, 借喻天下無容身之處, 盡是被批鬥及行刑之地. 和尚與譚嗣同一樣, 無選擇逃避俗世的懲罰, 願意為信念而付出, 期望借死亡反思出家守規意義何在, 自由為何價, 道德為何物, 歌詞與碟名的意念緊密扣連. 此歌的編曲由靜變動, 顯示和尚心靈平靜, 麥浚龍的二重唱就象徵一人背負二人的罪名. 隨著死亡迫近, 加入了二胡及胡琴等元素, 營造緊張而哀傷的感覺. 後段的和音團就似是眾人譴責罪行, 和尚用盡最後一口氣唱出「罪咎」二字, 人生就此落幕. 壓軸的《結》由林夕及周耀輝以接龍方式合寫歌詞. 林夕寫下「翻翻滾滾悠悠六根難淨才犯禁」, 周耀輝補上「轟轟烈烈四野無人更需要解禁」作延續, 梅花間竹合譜精子與卵子結合帶來新生命的結局. 歌詞由和尚及比丘尼肉體結合寫起, 描繪二人以致精子與卵子互相認定, 挑戰不為俗世所接受的戀情應受懲罰的道德觀. 麥浚龍找來首度合作的薛凱琪聲演卵子與他對話, 合拍度超乎預期. 弦樂配合下, 多了一份淒美.
去年的《羅生門》, 令麥浚龍一度成為網民寵兒, 並受到主流媒體力捧. 一年過去, 有多少人因而了解麥浚龍的音樂呢? 肯定有, 但多嗎? 未必. 單看KKBOX榜, 一首《羅生門》的點擊, 本周已經跑贏整張《問世》就知道, 但論質素, 這張專輯肯定高於《Addendum》.
《問世》明顯繼承了麥浚龍以往的風格, 即使有Vincent Chow及許哲珮等新合作單位, 編曲仍然靠近舊作, 老拍擋馮穎琪等人的作品更像是舊作的延續, 例如《劊子手最後一夜》就有《畸》的感覺. 層次分明如《孽》, 也帶著濃烈的麥浚龍色彩. 整張專輯的新元素不算多, 《如來像去》的acoustic已屬較罕見的曲風. 那麼這張專輯合意嗎? 對我來說, 還是合意, 但必須承認新意未如數年前的作品.
而一如文首提及, 這張專輯的最大賣點在於其概念. 林夕繼續講佛道, 但與周耀輝共同用上愛情故事包裝, 較為顯淺, 減低了說教. 而看完整張專輯的歌詞, 我最大的疑惑, 由此至終都是為何會孕育出這個故事. 在現今社會狀況之中, 以清末改革派譚嗣同斬首作引子, 再挑戰道德及價值觀, 意圖帶出evil is a point of view的概念, 究竟當中包念了幾多政治隱喻, 請看官自行理解.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目前無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