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藍蝴蝶
2017年7月23日 (二)
對於“人生”這個範圍頗大的主題,在藝術創作方面一直以來都有著許許多多,以不同形式、載體、元素來串起的記錄與呈現,可以一幅畫、一座雕塑、一部電影、一部文字作品、又或是一段旋律……那些從視覺、聽覺、又或是其他觀感而來的感動,總會在某一個無聲的瞬間,把人帶入到某個共鳴、或是震撼的境界裏。
例如,近期一首由高曉松負責詞曲創作的《越過山丘》,也是這麼一種帶著渲染和感人色彩的作品。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見,都會被從歌詞昇華而起的歲月意味,以及楊宗緯帶著滿滿情懷的歌聲所打動!但,不同於以往為人熟悉的,那些被楊宗緯唱過的《洋蔥》、《其實都沒有》、《初愛》等情歌作品,這次帶來的全新作品中被他所唱起的並不是愛情,而是一份會令所有人都深感共鳴的,對於人生最為大徹大悟的“參透”。就如在歌中的哪一句,“總有人幸福白頭,總有人哭著分手 無論相遇還是不相遇,都是獻給歲月的序曲……”
算是一首會讓每一位聽眾都深感共鳴的歌,尤其是當中透過作者高曉松以文字,記錄下來的那一份對於人生的感悟與參透,從旋律奏響開始便一步一步地把耳朵引入到,看似繁複的篇章裏。但,高曉松寫在歌中的,其實並沒有太多複雜的故事片段與心情,他只不過是懷揣著一份過來人的心情,去回眸、憶述、分享那份一路走來的經驗、感受。也成為了這次高曉松與楊宗緯聯手,最為具有化學作用的一點!透過楊宗緯感染力豐沛的演繹,交由聽眾感受到的就如是一種對於人生的回眸與追憶,成長、曆練、失意、得意……細膩的情懷與平實的記錄,會令人體味、感受到生命線遊歷過程中的高低起伏、離合聚散外,更會由此而牽引起一份更為深刻的切身體會。
與這次由楊宗緯與高曉松聯手推出的新作,名字對應的或許會令人想起數年之前,創作並演繹過《山丘》的大師級音樂人李宗盛。曾在不同年代寫下過無數經典金曲、以及成功塑造過眾多天王天后的李宗盛,可以說在縱橫流行樂壇的這些年來,用音樂感染與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甚至可以說,曾經用音樂為廣大樂迷締造了無數音樂記憶的他,也早已成為了華語流行音樂史記之中,一個不可抹殺的極具標誌性的名字。因此,就連高曉松也在寫下這首作品時,也在《越過山丘》的名字之下,特別標注了一句:“致李宗盛!”或許,曾經的那首《山丘》,也曾經引起過高曉松的共鳴,又或許《山丘》裏被李宗盛所唱出的對於現實的感歎,也正是走在奔五路上的高曉松內心的糾結,於是他有感而發地寫出下了這一首《越過山丘》。
雖然,高曉松在創作這首《越過山丘》懷揣著致敬李宗盛的意識,但在《山丘》與《越過山丘》兩首作品之間,其實無論是演唱的情懷、歌詞描述的角度、以及表現形式上,都差了一座珠穆朗瑪峰!李宗盛在《山丘》當中,以歌聲展示出來的濃烈的滄桑與孤獨感,令人為他的感性大受感動;而高曉松寫在這首由以細膩與感染力見長的楊宗緯演繹的新作裏頭,更多是一份淡淡的追憶與探究的意味,因此聽眾從中接受的更多是一份切身的感受、共鳴。從“越過山丘,遇見十九歲的我”而起,又從“越過山丘,遇見六十歲的我”而止,從實際的切身體會出發,又從一種對於未來難以摸索的聯想來延伸出,屬於人生與曆練途上的各種已知與難以估算的可能,深切的體會與淡泊的情懷,更是會令人感受到一份真摯的安慰。
在表現形式上來說,這一首《越過山丘》可以說是用了一種多元載體的形式,來表現出屬於作品當中對於人生遊歷與歲月變遷的深刻意味。高曉松的詞曲創作、楊宗緯細膩而感性的聲音表現,而在視覺表現方面更是引用了沙畫作為素材,更為直觀地跟聽眾表現出歌曲本身淡泊的情懷。於是乎,MV當中更會讓聽眾透過以沙畫作為基礎的不斷變換的映像,更為深刻地體味到那一份在歲月變遷當中,人生不斷成長、曆練的深遠意味。(文/藍蝴蝶)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