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 (日)
已忘記了自己是如何認識香港音樂人Heyvard 的,只記得約從2021年起, 他便勤力地在Bandcamp發表音樂,並不斷在外國的小型獨立廠牌發表實體作品及與錄象製作者合作推出MV或微電影。聆聽他的 dark synth 音樂,會發覺其風格絕對不是一般香港人的口味:混沌、神秘、嘈吵、暗黑、異端、Anti-Music ,是地下的地下。後來認識了他的真身,並相約出來傾音樂、傾synthesiser收藏、交換各自的卡式帶(他曾在美國廠牌BirdEater Entertainment以卡式帶形式發表首張專輯《The Demon In My Skin : A Trilogy 》),才發覺這個異端與我們一樣,要上班下班打寫字樓工食飯瞓覺; 所謂的異端,只能存活在音樂人那沒有框架的音樂世界裏。
去年年中看見Heyvard 又有新作:在E.C.T. 廠牌發表 CDR 專輯《Musique Ésotérique 》(上圖最上的CD-R) ,於是便捉了他出來食飯取CD-R取簽名,順道進行一個簡短的訪問。
卡:關栩溢@卡式香港
H:Heyvard
卡:個人覺得,閣下的新專輯《Musique Ésotérique 》 比以往的作品更旋律化。 你同意這樣的描述嗎?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H: 我每創作一張專輯,都希望能有新的突破。無論是樂器、手法、曲風或主題,每次也會作出實驗性的嘗試。如在 《Dark Tales I 及 II 》(上圖最下方的CD-R),我以不同的 electroacoustic 樂器及analog合成器等,以擬聲法創造出鬼怪咆吼、妖異黑暗的世界;而在 The Encounter 中,我則以採樣、聲音拼貼及電影音等,帶聽眾以聲音跟著偵探的腳步,到不同場景調查暗黑力量,結局更出人意表。我非常同意新專輯 《Musique Ésotérique 》比我以往的作品更旋律化,因這次的實驗目的就是全碟曲目皆以簡約、非傳統的作曲,透過單一合成器演奏完成。
卡:可否介紹一下專輯的創作背景?
H: 專輯的法語名稱之中譯為「秘傳音樂」。Esotericism (秘契主義) 意指一些極不尋常,只有少數人才懂的知識,並以秘傳方式授教。如魔法、神秘學、迷信、異端宗教等,自人類有史以來都一直存在,對世界有著深遠影響。此專輯的曲目均圍繞此主題創作。如曲目<la lumière de bougie dans le miroir >「鏡子裏的燭光」,靈感源自一種流傳的巫術。主歌如咒語般的旋律由上行到下行再輪迴,就像神秘力量在燭光與鏡內倒影之間遊走醞釀一樣。
卡: 《Musique Ésotérique 》以CD-R形式在小型廠牌E.C.T.限量發行,而閣下在以往也曾在不少外國小型廠牌以CD-R或卡式帶的形式發行作品。為什麼選擇以CD-R或盒帶格式來發行作品?你是如何找到這些廠牌的?
H: 雖然現今下載或串流音樂非常方便,但CD或卡式帶,無論是聽、收藏或鑒賞的過程,都有著特別的情懷,不可取替。除了希望能保存這些情懷外,作為音樂人,實體的出品對我亦有其紀念意義。剛開始的時候我主要以自薦主動發Demo給我喜愛的廠牌。發行了一定數量的專輯之後,有幸偶有道相同的廠牌邀請發行。
卡:閣下不少作品也會伴隨影像發行,而這些MV通常是一些實驗錄像。你覺得在你的作品中,影像與音樂的關係是什麼?你與MV導演的合作模式是如何的?
H: 音樂與影像是好朋友,能互補不足,產生協同效應。比如我的首張專輯 《The Demon In My Skin : A Trilogy 》 (上圖的卡式帶) 玩的是 Anti-Music,以噪音融合抽象電音,沒有旋律與和弦,卻不斷變奏及轉調,並以即興方式演奏。但專輯內的三部曲每一首都有其獨立的含意,分別有關著魔、掙扎及重生。為了能更加血淋淋、赤裸裸地表達背後的故事,並帶給聽眾視覺上的衝擊,我便跟不同的單位合作,為每一首製作短片。暫時跟我合作過的都是海外的制作單位,主要透過線上的方法跟導演溝通,再由導演帶領演員及幕後團隊進行拍攝及製作。
『以上文章版權為本文作者所有,授權刊登於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